> 唐朝历史 > 唐朝科举制

唐朝科举制

[摘要]:唐朝科举制是一段唐朝历史的历史,唐代的科举考试是什么形式?现在我们重点介绍一下唐朝的科举考试。 唐代的科举分常科和制科两种,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常科主要有秀才、... 唐代的。唐太宗在推行科举制度有什么举措?唐太宗完善科举制是扩大国学规模。 唐朝时,唐太宗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扩充国学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武则天大力提倡科举,增设殿试和武举。唐玄宗时。隋唐科举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科举制度是古代中国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在唐朝科举制得到发展,唐太宗曾这样说科举制“天下英雄入吾瓮中”。科举制度是封建时代所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它扩展了封建国家引进人才的社会层面,吸收了大量出身中下层社会的人士进入统治阶级。特别是唐宋时期,科举制度之初,显示出生气勃勃的进步性,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

唐朝科举制

各朝科举科目都在不断变化。唐朝科举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法律)、明字(文字)、明算(算学)等等。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诏令“诸州学士及早有明经及秀才、俊士、进士,明于理体,为乡里所称者,委本县考试,州长重复,取其合格,每年十月随物入贡”,提出了“每年十月”赴朝廷应试的定期,明确了州、县地方预试,即相当于后世“乡试”的办法,而且不必像隋代那样必须官府举荐。武德五年(622年)唐朝的诏书明确了士人可以“投碟自应”,下层寒士得不到举荐者“亦听自举”,“洁己登朝,无嫌自进” 自此正式确定了士人“自举”、“自进”的制度。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的诏令标志着以自应考试为特点的科举制度的诞生。

唐太宗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他即位后,大大扩充了学院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

常设的科目有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开元礼、道举等等。唐朝对秀才要求特别高,结果士人很少应试秀才,不久秀才一科就废罢了。此后“秀才”岁成为对一般读书应举者的通称。明经、进士二科在唐代科举吸引了最多的考生。

明经起源于的汉代,唐代“明经”科考试各部儒家经典,此外还包括《老子》。明经不全考十多部儒家经典,而是分为明一经、两经、三经、五经四个级别。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年)规定明经考试加试时务策,考官就当前时务提出策问,考生书面作答。唐科举各项中,明经科取士最多。但最荣耀尊贵的,却是进士科。唐朝初期的进士科考试为“时务策”五条。时务策涉及国家现实问题,使读书人从故纸堆中爬起来,面向社会,观察、思考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唐高宗调露二年(680年)为进士科加试帖经、杂文,进士科形成了杂文、帖经、策问三场考试制。(此杂文泛指诗、赋、箴、铭、表、赞之类,策试应试者的文学才华。)

在唐代还产生了武举。武举开始于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应武举的考生来源于乡贡,由兵部主考。考试科目有远射、马射、步射、平射、筒射、马枪、摔跤、举重等。

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他在位期间,曾在长安、洛阳宫殿八次亲自面试科举应试者,录取很多很有才学的人。

唐代制科科目多达一百多个,如“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军谋宏远堪任将帅”等等。应制科试者可以是平民,也可以是科举及第者,现任或罢任官员也可参加。

唐代科举考试每年春天在京师长安的尚书省举行,简称“省试”。而各地乡供举人的“发解试”都在头一年秋天举行。此后,地方上的“秋试”(秋闱)和京师的“春试”(春闱)成为历代科举沿袭的定制。

唐代科举的应试者主要由两部分人组成,即“生徒”和“乡贡”。生徒即官办学校的学生。乡贡即各地人自学或在民间私塾学成,到县、州应试,经地方考试合格,再到京师应试。乡贡每年十月随地方向京师进贡的粮税特产一起解赴朝廷,称为“发解”。州县预试的第一名称为“解元”。

唐朝各种官办学校包括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等,此外还有专门性质的律学、算学、书学等。唐朝各地方也设有官立官立的府学、州学、县学等。

唐前期,掌管科举由尚书省吏部负责。玄宗开元年间,改由礼部负责,此后历朝相沿不变。礼部下设贡院,考试、阅卷、放榜等均在贡院举行。主持科举的官员称为“知贡举”,通常由礼部侍郎兼任。唐朝科举放榜通常在二月。录取者谓之及第,或登科、登第、擢第等等。第一名称为状元。

放榜之后,新客进士们有各种名目繁多的喜庆宴席、打马球接踵而来,如闻喜宴、樱桃宴、曲江宴、月灯阁打球宴、关宴、雁塔提名……公私各方也乐于为这些庆宴慷慨解囊。

月灯阁打球宴,新科进士们在月灯阁聚会打马球,他们跨马执杖,驰骋击拂,风驰电逝,四面看棚栉比,观者如山,“因之大呼笑,久面方止”,“击拂既罢,痛饮于佛阁之上。”可见唐朝文士的气质风采,以及当时那种开明的社会习尚。

委派官职由吏部负责,因此科举及第者还要接收吏部铨试,俗称“关试”。吏部铨试完毕,各科及第者就都隶属吏部,候派官职。急于得官者,可再参加吏部的“博学宏词”、“书判拔萃”两种考试,简称“宏词”、“拔萃”,合格者立即授官。柳宗元、白居易就是进士及第后,分别又应宏词、拔萃及格而授官的。

开明,唐朝科举允许平民与穷人参加。

唐朝科举不分世庶,向全社会开放,的确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政权。唐文宗时的宰相段文昌,王播都是寒门贫士,早年甚至吃不上饭,向人求食,他们都是通过进士及第入仕的。这些寒士显达后多拉拢同类,如李逊、李建兄弟“家素清贫”,举进士而得高官。元和十一年(816年)李建知贡举,“三十三人皆取寒素”。

科举放榜后为学子们举行的庆祝的宴会,在唐代、五代、宋初称为闻喜宴,从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年)开始改为在琼林苑举办,因此这场宴会又被称为是“琼林宴”。

唐代科举考试有两级(即地方州县的发解试和中央尚书省礼部的省试),宋初承袭其制。开宝六年(973年)以后,宋朝将天子亲临殿试变成为定制,州县发解试第一名自唐以来即称“解元”,中央省试第一名宋代改称“省元”,殿试第一名方才称“状元”。“连中三元”遂称为科举时代读书人的最高愿望。殿试时皇帝一般并不亲自阅卷,事实上仍由各考官阅定等。考官所取定的名列前茅者,要送呈皇帝“御览”。皇帝控制科举的最后一关——“殿试”后,新进士们即成为“天子门生”。

长安二年(702年),武则天开创武举制度。之后历朝历代武举制度时兴时废。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废止武举制度。唐代的武举主要考举重、骑射、步射、马枪等技术;此外对考生外相貌亦有要求,要“躯干雄伟、可以为将帅者”。

唐朝科举制

关于“唐朝科举制”的问题

唐代的科举考试是什么形式?

现在我们重点介绍一下唐朝的科举考试。 唐代的科举分常科和制科两种,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常科主要有秀才、... 唐代的。

唐太宗在推行科举制度有什么举措?

唐太宗完善科举制是扩大国学规模。 唐朝时,唐太宗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扩充国学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武则天大力提倡科举,增设殿试和武举。唐玄宗时。

隋唐科举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科举制,始于南北朝时期,创建于隋朝,经过了唐、宋、元、明、清的改良越发的完善。直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科举制才被废除。在中国的历史上存在了1300余年,... 科。

唐朝时,科举制考试的主要形式有哪几种?其内容分别是什么?

有很大... 由于常举和制举选拔人才的目的不同,因此在考试内容、考生来源、考试方法上有很大区别,而常举以其长期性、固定性的优点成为了科举中最重。

唐朝的政治制度是什么样子的?

我们现在即将要收房地产税了,很多人对要不要征税这事争吵不休,似乎房产税是欧美等发达国家引进的,但是我们国家在唐朝时期已经有过一次收房产税的尝试,但是最...

古代科举考试的制度是怎样的?

什么劳什子考试!”但是你知道吗,其实百年前的古人,也和我们有过相似的经历。 科举制,于隋朝初起,唐朝完备,宋朝进一步改革,明朝鼎盛,清末科举制被废。我... ”但。

唐朝参加科举的限制?

科举制度在唐代发展得已比较完备,但唐代对于参加科举考试的身份限制,有许多明文规定。例如,从事工商业者、州县衙门役吏不得参加科举考试。古代大多数时期的统。

科举制的演变过程和影响?

科举制产生的目的、演变过程及评价 目的:其根本目的是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的。 演变过程: ①隋文帝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

唐代参加科举考试,可以用哪一种方法?

唐代科举制度的考试方法:主要有帖经、墨义、口试、策问、诗赋五种,外加武举。 帖经:是将书本上的某行贴上几字,要求应试者将贴住的字填写出来,类似现在的填。

明朝科举制与唐朝科举制的最大区别是什么?有什么不良后果?

明朝科举和唐朝科举相比,最大的区别就是前者的消极作用大于积极作用。 唐朝科举经过几代完善:1.唐太宗时以进士和明经为主;2.武则天时开创了武举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