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北朝历史 > 495年5月26日 北魏孝文帝颁布命令禁止说鲜卑话

495年5月26日 北魏孝文帝颁布命令禁止说鲜卑话

[摘要]:495年5月26日 北魏文帝颁布命令禁止说鲜卑话是一段南北朝历史的历史,北魏孝文帝下诏:“(年)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言不听仍...B 解析:北魏孝文帝下诏:“(年)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言不听仍...北魏孝文帝下诏:“(年)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言不听仍。北魏孝文帝叫什么名字魏孝文帝,拓跋宏。初一上半学期历史书第二章应该有写。 拓跋宏 ),本姓“拓跋”,是北魏献文帝拓跋弘的长子,北魏第七位皇帝(471年9月20日—499年4月2。

495年5月26日,北魏孝文帝颁布命令禁止说鲜卑话。魏孝文帝拓跋宏,原名拓跋宏,后改为元宏。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即位时仅4岁,公元490年亲政。亲政后迁都洛阳;后又改鲜卑姓氏为汉姓,藉以改变鲜卑风俗、语言、服饰等,他的改革对各族人民的融合和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495年5月26日 北魏孝文帝颁布命令禁止说鲜卑话

黄仁宇认为拓跋民族在中国历史上最大的贡献为:重新创造一个均匀的农村组织,非如此则大帝国的基础无法立足。在这组织的过程中,元宏的祖先既有忍耐性,也前后一贯。只因为他们不求急功不计小利,才能避免蹈苻坚的覆辙,也没有在五胡十六国之后成为其第十七国(十六国之后四个为拓跋魏所灭)。文明太后冯氏和李冲的作为能生实效,也因有以前所做的推备工作。元宏好像是锦上添花,更进一层,而实际则反减损其功效。

历代评价北魏孝文帝:

《魏书》评价孝文帝:“有魏始基代朔,廓平南夏,辟壤经世,咸以威武为业,文教之事,所未遑也。高祖幼承洪绪,早著睿圣之风。时以文明摄事,优游恭己,玄览独得,著自不言,神契所标,固以符于冥化。及躬总大政,一日万机,十许年间,曾不暇给;殊途同归,百虑一致。至夫生民所难行,人伦之高迹,虽尊居黄屋,尽蹈之矣。若乃钦明稽古,协御天人,帝王制作,朝野轨度,斟酌用舍,焕乎其有文章,海内生民咸受耳目之赐。加以雄才大略,爱奇好士,视下如伤,役己利物,亦无得而称之。其经纬天地,岂虚谥也!”

唐代名臣虞世南在《论略》评价孝文帝:“后魏代居朔野,声教之所不及,且其习夫土俗,遵彼要荒,孝文卓尔不群,迁都山解辫发而袭冕旒,祛毡裘而被龙衮,衣冠号令,华夏同风,自非命代之才,岂能至此?比夫武灵胡服,不亦优乎!然经国之道有馀,防闲之礼不足,臣主俱失,斯风遂远。若其威仪技艺,鲁庄公之匹也,亏损盛德,吁可惜哉!”

495年5月26日 北魏孝文帝颁布命令禁止说鲜卑话

关于“495年5月26日 北魏孝文帝颁布命令禁止说鲜卑话”的问题

北魏孝文帝下诏:“(年)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言不听仍...

B 解析:

北魏孝文帝下诏:“(年)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言不听仍...

北魏孝文帝下诏:“(年)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言不听仍。

北魏孝文帝叫什么名字

魏孝文帝,拓跋宏。初一上半学期历史书第二章应该有写。 拓跋宏 ),本姓“拓跋”,是北魏献文帝拓跋弘的长子,北魏第七位皇帝(471年9月20日—499年4月2。

北魏孝文帝说:“现在要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明...

(1)商鞅变法的影响:秦国从此强大起来,成为战国中后期实力最强的国家。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适应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大加快了民族融合的步伐。(2)。

北魏孝文帝说:“现在要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明...

(1)商鞅变法的影响:秦国从此强大起来,成为战国中后期实力最强的国家。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适应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大加快了民族融合的步伐。(2)。

北魏孝文帝年间?

姓名字号:原名拓跋宏,因改汉姓为 元,故亦称元宏 生 卒 年:公元466~499年 出 生 地:平城(今山西大同北) 民 族:鲜卑族 信 仰:佛教... 他把鲜卑贵族和汉族地主按。

北魏孝文帝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皇族的汉名?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求鲜卑人改用汉姓,其首先将皇族原来的姓氏拓跋氏改为元姓,所以正确的选项是A.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就。

孝文帝改革中北语是指什么?

北语指鲜卑语,正音指汉语。 孝文帝改革内容: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 促进了民族融合。 北语指鲜卑语,正音指汉语。 孝文帝改革内容: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

【鲜卑族对孝文帝汉化改革的看法站在鲜卑族的角度上看孝文帝...

北魏孝文帝禁止穿鲜卑服装,一律改着汉服北魏孝文帝禁止穿鲜卑服装,一律改着汉服.495年1月13日(太和十八年十二月初二日).北魏孝文帝大力推行了一系。

阅读下列材料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官员及家属...

(1)是北魏孝文帝改革(1分)(2)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北魏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安定,加速了民族融合的步伐;同时,也使中原文化得到了丰富和发展。(2分)(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