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朝历史 > 唐太宗“四请马周”背后的用人之道

唐太宗“四请马周”背后的用人之道

[摘要]:唐太宗“四请马周”背后的用人之道是一段唐朝历史的历史,李世民的谏臣?魏征喜逢知己之主,竭诚辅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加之性格耿直,往往据理抗争,从不委曲求全。 有一次,唐太宗曾向魏征问道:「何谓明君、暗君?」魏征回答说... 加。历史上唐太宗是如何避免钦差大臣“指鹿为马”和“鸡蛋里挑骨头”的?谢谢邀请! 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明君”。所谓“明君”,就是指他十分贤明、开明,明智。而唐太宗之贤明,最突出的地方就在于他善于“用人”和“纳谏”... 李

在中国历史上,不乏求贤若渴、知人善任的故事。像萧何月下追韩信,刘备三顾茅庐、恭请诸葛亮出山辅佐汉室的故事,都成为流传至今的重视人才的佳话。其实,盛世明君唐太宗也有一段“四请马周”的故事,将他“为政之要,唯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的用人之道和思贤若渴的明君本色,展现得淋漓尽致。

马周(601~648),字宾王,出生在山东茌平一个贫寒的农民家庭,幼时父母双亡,孤苦伶仃。然而,天资聪颖的马周并没有因此沉沦,而是勤读博学,不到二十岁时就已精《诗》《书》、善《春秋》了。不过,才华横溢的马周,因不能挣钱受到乡里人的嘲笑,因自命不凡找工作时四处碰壁。后赴长安准备大展才略,囊中差涩之时亦常遭店主冷落讥笑。直到成为常何府中门客之后,命运才有所改变。再后来,一个极其偶然的机会让他得到了唐太宗李世民的“四请”之赏。

贞观三年(629年),唐太宗诏令京中五品以上官员都要上书,畅言为政得失。这可难坏了武将常何,他愁眉不展,回家给马周讲这事儿。不料马周对此早已胸有成竹,一口气按自己的想法写了二十多条建议,坦言天下平定之后,国家要做的事情就是以文德治国,培育全社会讲诚信忠义的正气。一介武夫出身的常何,对此似懂非懂,但见奏章写得那么长,肯定够分量,便乐滋滋地递上去交差了事。

唐太宗把满朝文武的奏章都仔细阅读了。读到常何递上来的奏章时,唐太宗本想走走形式,一翻即过,因为他料想这个粗人也写不出什么高见来。然而这一翻,却把太宗惊呆了,里面那些四六骈文,引经据典,切中时弊,“事皆合旨”,确属可行。唐太宗大喜过望,立即问常何:“这是你写的吗?”常何也算是实在,当庭承认奏章出自他家门客马周之手,并忐忑不安地等候唐太宗发落。

唐太宗非但没有怪罪常何,反而令他立刻回家,请马周入宫见驾。等了约半个时辰,不见马周前来。太宗求贤心切,亲自派官员驾宫中的四马彩车去请马周。又过了半个时辰,太宗到殿外张望,还不见马周入宫。他又派了一辆四马彩车前去催请。如此一连四次,马周才从容进宫。《贞观政要》记载了这一佳话:“(马周)未至间,凡四度遣使催促”。事后,常何还因荐才有功,获赠“绢三百匹”。

马周与唐太宗相见,君臣相谈甚欢,十分投机,大有相见恨晚之感。唐太宗广泛问及尧舜的德治天下、孔孟儒学的思想精华、周隋的盛衰兴亡以及当今的时弊和治国要略,马周对答如流,见解精辟。太宗对马周的才华和忠诚极为赞赏,立即安排他到掌管机要的门下省任职,不到一年,又授予他监察御史之职,后来加官至中书舍人。再到后来,贞观十八年(644年),马周已升迁为中书令并太子左庶子,也就是当上了当朝宰相和皇太子李治的老师,成为了唐帝国的栋梁之臣。

在马周48岁的生命中,自被唐太宗“四请”进入朝廷从政后,就步步升迁。马周既没在基层任过地方官,也没因工作失误受过处分,一出道就深得太宗信任,长期协助唐太宗处理国家公务,掌管军国政令。其提拔速度之快、官位之显赫、宦途之平坦,无人可比。太宗曾言“我与马周,暂不见则便思之”;又曾写下“鸾凤凌云,必资羽翼。股肱之寄,诚在忠良”赠给马周;马周晚年生病后,唐太宗“上亲为调药,使太子临问”;马周死后,李世民为其举行高规格的国葬,特别让马周陪葬于自己的昭陵……这样的“礼遇”,在名臣云集的唐朝初年亦属罕见。

而马周,为了报答唐太宗“四请”之恩,一生都恪尽职守,直言敢谏。贞观十一年(637年),马周上了一道奏折,这就是著名的《陈时政疏》。里面讲了几个主要观点:一是节俭治国,力戒奢侈;二是关心百姓苦乐,宽徭减赋,不可横征暴敛;三是重视刺史、县令等地方官的选拔任用,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四是以隋亡为鉴,重视历史经验教训……唐太宗阅后“称善久之”,酷爱读史的毛泽东也曾称马周之奏折,是继贾谊《治安策》后历朝历代的“第一奇文”。

贫民出身的马周,能够由幕后走到前台,由一介草民而至卿相,在初唐政治舞台上如鱼得水、星光璀璨,除了他自己博古通今、才华横溢之外,更得益于唐太宗求贤若渴、不具一格识才用才、知人善任的明君胸襟和眼界。作为一位很有建树的封建帝王,唐太宗不问出身、资历、背景、关系等因素,甚至不计前嫌的用人之道和治国韬略,一直贯穿于他整个执政期间,使得朝中人才济济,为贞观之治和唐朝的繁荣昌盛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至今仍具有借鉴和示范意义。

唐太宗“四请马周”背后的用人之道

关于“唐太宗“四请马周”背后的用人之道”的问题

李世民的谏臣?

魏征喜逢知己之主,竭诚辅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加之性格耿直,往往据理抗争,从不委曲求全。 有一次,唐太宗曾向魏征问道:「何谓明君、暗君?」魏征回答说... 加。

历史上唐太宗是如何避免钦差大臣“指鹿为马”和“鸡蛋里挑骨头”的?

谢谢邀请! 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明君”。所谓“明君”,就是指他十分贤明、开明,明智。而唐太宗之贤明,最突出的地方就在于他善于“用人”和“纳谏”...

李世民开创了哪些制度?

李世民在位期间实行的统治政策 1.任用人才 《唐太宗纳谏图》李世民即帝位不久,按秦王府文学馆的模式,新设弘文馆,进一步储备天下文才。李世民知人善任... 李世。

魏征被李世民称为一面镜子,据传死后三天竟然被李世民砸了墓碑,原因是什么?

皇帝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即使如李世民这样杰出的帝王。他之所以让人推倒自己亲手撰写的魏征墓碑,直接原因是他感觉自己被愚弄了,但同时也有更深用意。 魏征...

如果朱元璋和李世民穿越在平行世界,带着原班底人马PK,谁胜?

唐朝与明朝都是中国古代伟大的王朝。李世民和朱元璋都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千古一帝,如果他俩发生PK的话,到底谁战胜呢?这两位不是在一个时间段的,也没见过面,也...

什么是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不但有,而且是屈指可数的治世,中国历史上有很多的治世,其中最以“贞观之治”名冠天下。公元626年8月,李世民逼迫父亲高祖让位,由他即位登基,为... 并。

唐朝有哪些贤相?

唐太宗 侍中 魏征 我个人认为魏征最大的功绩是为树立了良好的君臣关系,正是因为有了魏征,唐初的诸多名臣才有了最大的发挥舞台,因此他是太宗朝政治清明的根本...

为什么唐太宗能创建大唐盛世?

唐太宗李世民之所以能创造大唐盛世,首先在于他是一位英明的君主,有超越秦皇汉武的雄心和实力。其次在于唐朝实行的一系列制度,使得唐太宗这份雄心得以实现,这...

历朝历代的皇帝对李世民有什么看法?

唐太宗李世民在世上只活了五十年,对于后世如何评价自然不能亲眼目睹,也无法预知。不过,在当上皇帝后,李世民就曾对自己作出过评价。 虽说有花式贴金自我吹嘘...

材料一唐太宗认为“致安之本,唯在得人”。用人“唯才是举...

(1)据材料“致安之本,唯在得人”“唯才是举.苟或不才,虽亲不用”“如其有才,虽仇不弃”可知,唐太宗的用人原则是唯才是举.唐太宗任用贤才、虚心纳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