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大物博的清王朝为何战胜不了一个欧洲小岛国?
[摘要]:地大物博的清王朝为何战胜不了一个欧洲小岛国?是一段清朝历史的历史,洋务运动为何拯救不了清朝,在甲午战争输给日本?清王朝享国276年,历经12位皇帝,从东北一个小部落逐渐发展壮大,凭借着尚武的精神、娴熟的马上功夫和完善的八旗制度,在早期几位杰出部落首领的带领下完成了各... 若是没有西方的入侵,清王朝会如何发展,结局怎样?首先要说的是历史没有假如。但是有时候大胆畅想一下也挺有意思。 假设没有西方入侵,清王朝也肯定会灭亡。因为清王朝和历代王朝没有本质区别,都是地主阶

“清道光二十年(1840)六月,英国悍然发动侵华战争,打响了西方资本主义侵略中国的第一枪,动摇了封建王朝自己自足的经济基础以及天朝上国的夷夏观。揭开了中国近代的面纱,从此中国人民迎来了水深火热的百年煎熬,在艰难曲折中由封建社会步入现代社会。那么这场影响深远的战争究竟因何发生?地大物博的清王朝为何战胜不了一个欧洲岛国?除了世界资本主义贸易扩张的必然要求以及清政府腐朽没落的统治之外,这一切的导火线都是一个叫鸦片的东西。
鸦片的传入与蔓延
鸦片民间俗称大烟,是从罂粟果中提取加工出来的,如今已很少用鸦片这个词,代之的是提取加工更精细的海洛因。鸦片已然成为毒品的代名词并且伴随近代始终。
然而最初鸦片是作为药材传入中国的,早在唐代,阿拉伯人将罂粟传入中国,因其具有麻醉消毒的作用故常常用在医疗方面,在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里还有具体制作罂粟药材的记载。在这段时间还未曾有将鸦片用于吸食的情况发生。
由于鸦片战争是由英国发动的,很多人以为鸦片是由英国传入的,其实不然,最早将鸦片做为毒品传入中国的是葡萄牙人(当时英国工业革命还未完成,称霸世界的是一些海上强国如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但起初带来的并不多,影响也不大。
但十六世纪初,葡萄牙占领了印度后开始大量种植罂粟并生产鸦片,由于鸦片的惊人利润开始向中国大肆倾销。
由于鸦片输入的增多,清王朝意识到了其所带来的危害,于是在清雍正七年(1729)首次下诏查禁鸦片。从后来的结果来看禁令毫无效果。随后荷兰崛起于海上,也开始向中国输入鸦片。
到了十八世纪,英国一军崛起,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生产力提高,资本需求量剧增,不断向外扩张贸易并占领殖民地。面对中国这样一个大市场,英国垂涎欲滴,但英国的商品在清朝封建社会小农经济的铜墙铁壁面前毫无销路可言,相反每年英国却要从中国进口大量的茶叶、香料以及瓷器等,使得每年在中国的贸易总是逆差,中国又是一个银本位国家,因此每年英国不得不向中国输入大量白银弥补贸易逆差。
英国人并不了解中国的经济模式,只是想当然的认为是中国的贸易口岸太少了,因此起初英国人并没有想以武力相迫,也没打算从一开始就进行鸦片走私,而是希望中国能够开放市场双方平等贸易。
于是在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英国派遣马戛尔尼勋爵访华寻求开放平等贸易,然而到了清朝才发现,中国没有所谓的邦交,一副天朝上国的夷夏观充斥朝野,清朝不把英国看成是与其一样的平等国家而是当成进贡的藩属国,由于英国的“礼仪不周”,不仅所提要求一概被拒绝,还被大肆羞辱一番。
马戛尔尼此次出使的任务失败了,但他却看清了清朝的本质,在中国滞留的日子里他又游历了一些地方也看清了中国社会的经济形势以及积贫积弱的状态,为英国后来敢于付诸武力提供了条件。合理途径交涉无果,面对中国巨大的市场潜力以及迫在眉睫的对华贸易逆差,英国人不顾中国法令开始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谋取巨额利益。
起初由于鸦片输入量少,在中国社会能够吸食鸦片的人也仅仅局限于上层社会,普通老百姓是没有能力弄到的,但随着英国向中国大量倾销,鸦片吸食群体逐渐向下层蔓延进而遍布中国。
回顾近代社会,一直有一个疑问,为什么许多人明明知道鸦片危害巨大却还不断尝试,致使吸食群体逐渐扩大呢?我思考可能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第一,中国最初只能吸食烟草,上至高官下至百姓没有明显的区别,鸦片传入以后做为一个新鲜物品首先在上层传播,把能够吸食鸦片看成一种身份的象征;
第二,随着鸦片的增多,下层社会也可以接触到这样一个奇特的事物,逐渐的开始有人吸食,加上中国的普通百姓自身文化素质低,不了解鸦片的危害,和上层社会一样将鸦片视为财富的象征,这样不吸食鸦片的人被看不起,社会风气一片大乱,造成吸食鸦片的人逐渐增多;
第三,鸦片本身吸食口味好于普通烟卷也是得以在大众中流行的另一原因。
严禁与弛禁之争
英国向清朝走私大量鸦片不仅弥补了贸易逆差而且获得了巨额利益,与之相反的是鸦片的流入使得清政府吏治更加腐败、军力更加废弛、白银大量外流导致统治危机加深。朝廷内部上至皇帝下至群臣纷纷意识到鸦片的危害,在之前一系列禁烟条例形同虚设的条件下,君臣开始思索新的方法。
道光十六年(1836)六月十日太常寺少卿许乃济上《鸦片例禁愈严流弊愈大,亟请变通办理折》提出弛禁论,主张允许百姓种植罂粟,自制鸦片,以国货抵制外货。同时准许鸦片贸易,按药材收取关税,规定不可用白银购买只能用货物交换。此论一出立即遭到许多大臣的反对,认为鸦片荼毒日深严禁尚且不止,又怎可放任种植。
以往史学界都认为这个阶段围绕弛禁论形成了与之后严禁派对立的弛禁派,但从许乃济提出弛禁论后朝廷的反应以及地方的态度来看是不存在弛禁派的,首先道光帝也曾沾染过鸦片深知其害,对弛禁的主张并不赞同,同时除许乃济外,朝中支持弛禁的大臣也寥寥无几。
皇帝打心底里不同意解禁鸦片,政府官僚秉持忠君爱国之心坚决抵制鸦片;其次英商走私鸦片总是需要贿赂沿海官员,双方形成互惠,准许鸦片贸易将影响地方官员的灰色收入,地方也是极力反对。由此看来根本不可能有人支持许乃济的观点也就不可能形成弛禁派。
弛禁论石沉大海后,在众人的期盼下,道光十八年(1838)鸿胪寺卿黄爵滋上《请严塞漏卮以培国本折》提出严禁论,建议朝廷限一年内彻底禁止鸦片吸食,逾期者处死,在职者吸食,家人皆治罪。众人纷纷表示支持严禁,但许多人并不认同黄爵滋的办法,于是道光帝下御各地方督抚讨论,于是就关于如何禁烟在官员中产生了激烈的争论,以往史家认为是否对吸食者处以死刑为中心点形成严禁与弛禁之争,但仔细分析可知,这一时期的争论只是严禁派内部的讨论已经没有弛禁的声音了。
虎门销烟
严禁派中态度最坚决的要数湖广总督林则徐,从始至终林则徐都是主张严禁的,并在所辖之地颇有政绩。因此道光帝任命其为兵部尚书以钦差大臣的身份赴广东主持禁烟。临行时道光嘱托:“至广东一应之事卿可自便,唯不可轻易与外人构衅。”
现在评价林则徐都认为他是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但此时他和满清的其他士大夫一样对国外人知之甚少,甚至还相信外国人没膝盖腿部不能弯曲,击倒便无法爬起;没了中国的茶叶,外人就会难以消化进而胀死这一民间的蜚语。因此林则徐是义高人胆大,毅然踏上禁烟这条不归路。
到了广州以后,林则徐才发觉自己错了,除了长相与语言外这些外国人和自己没什么区别,相反他们的船坚炮利是本国所无法比拟的。秉持天朝上国的威严,林则徐在做了短暂的准备后开始下令收缴鸦片。起初洋商不以为然认为又是走形式,但一段时间后发现情势不对无奈交出手中的鸦片,但英国商务监督义律却向上交鸦片的商人承诺损失将由英国政府按规定处理,为英国随后发动战争提供依据。
道光十九年(1839)六月三日,林则徐将收缴的二万多箱鸦片在虎门销毁,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听到消息的道光皇帝非常高兴,下诏嘉奖林则徐。全国人民也为之振奋。过去对虎门销烟只是做了积极的评价,认为打击了外国商人的嚣张气焰,是一场爱国运动。但从后来的结果看,虎门硝烟的行为有些过激,应该会有更好的处理方式能够比较缓和的达到禁烟的效果,应该说对于其后的战争林则徐是有一定责任的。
结语
道光二十二年(1842)八月二十九日,耆英、伊里布与英国全权公使璞鼎查在南京下关江面上的英国军舰“皋华丽”号上签订了中英《江宁条约》,即《南京条约》。历时三年的鸦片战争以清朝签订不平等条约而结束,由此拉开了中国近代的帷幕,而作为一切罪魁祸首的鸦片也伴随近代始终。
关于“地大物博的清王朝为何战胜不了一个欧洲小岛国?”的问题
洋务运动为何拯救不了清朝,在甲午战争输给日本?
清王朝享国276年,历经12位皇帝,从东北一个小部落逐渐发展壮大,凭借着尚武的精神、娴熟的马上功夫和完善的八旗制度,在早期几位杰出部落首领的带领下完成了各...
若是没有西方的入侵,清王朝会如何发展,结局怎样?
首先要说的是历史没有假如。但是有时候大胆畅想一下也挺有意思。 假设没有西方入侵,清王朝也肯定会灭亡。因为清王朝和历代王朝没有本质区别,都是地主阶级统治。
蒙古帝国的回光返照,准噶尔汗国为何注定敌不过大清?
准噶尔部,是漠西蒙古的一支,在1675年,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打败卫拉特盟主鄂齐尔图汗,并把松散的联盟体制步步改变为集权的政权体制,在1678年正式建立汗国。而...
为什么慈禧从最开始看不起日本,到最怕的只有日本?
1894年清朝与日本开战,但是战争的结果却是大清朝败了,此次大战被称作甲午战争。 号称物产丰富的大清国居然败给一个弹丸之地的日本,作为大清国的实际掌权人慈...
如果鸦片战争发生在康熙时期,大清能打败英国吗?
以康熙皇帝的暴脾气,鸦片战争后估计西方列强就得集体趴窝了。 鸦片战争地以弱胜强 当我提出这个观点的时候,很多人就会说哪一边弱哪一边强呢?实事求是的讲鸦片。
如果西方100多年前不侵略清朝,清朝能否自主完成工业化转变?
我想很难,清朝这个庞然巨物必须撼动它才可以让他清醒,不然还继续会活在自大中,认为自己是天朝上国,而将西方示为夷狄,仍继续走自己的封建社会,仍以农耕文明... 谁。
列强为清朝续了命?为何说没有列强侵略清朝反而会更早灭亡?
这种说法是建立在《辛丑条约》签订以后,清政府彻底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由此认定列强在扶持清政府,毕竟一个软弱无能的中国代言人,比各地分裂、混...
为什么明朝二百多年都未能彻底降服蒙古,清朝几十年就解决了?
蒙古,一个熟悉的民族,凶悍残暴,又漂浮不定的匈奴,建国定都与中原王朝抗衡的契丹,13世纪再次崛起于草原,叱咤亚欧大陆,风驰电掣般席卷天下。 定都北京统治... 不过。
1840年的英国政府哪来的把握和信心能战胜当时的大清帝国?
熟悉历史的小伙伴一定对公元1793年(清乾隆五十八年),英国使者乔治·马戛尔尼率团访华这一事件不陌生。 这位不远万里从英国远航到中国的使者,不光带来了英国...
为什么晚清时的中国,没有完全沦为西方列强殖民地?
1.有一整套新的利益掠夺方式 欧洲列强肯定不会做亏本的买卖。中国没有完全沦为殖民地,最主要的原因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列强也有一整套的利益掠夺方式。这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