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锦大捷:明末对后金唯一的胜利
[摘要]:宁锦大捷:明末对后金唯一的胜利是一段明朝历史的历史,宁锦之战为什么会爆发?战争的经过和结果是怎样的?宁锦之战是明朝对后金的第二次胜利,也是皇太极登上汗位后的首战; 1627年,努尔哈赤因为在宁远城下被袁崇焕的炮火伤到,使得宁远战役中后金失败。努尔哈赤受到... 袁崇焕在辽东建起了宁锦防线,为何还被清朝兵攻打到了北京城下?袁崇焕确实在辽东建立起了关宁锦防线,但是后金军到达北京城下并非是因为突破了关宁锦防线,事实上一直到明朝灭亡,清军都没有从山海关杀进
自从孙承宗守辽,开辟了堡垒战的新思路,在以后的几年时间里,明军的战斗力不仅没有提高,而且丧失了野战攻击能力,成了一个缩头乌龟,在后金最虚弱的时候,也不敢加以一刀一矢。当努尔哈赤和蒙古打得难舍难分的时候,孙承宗作壁上观,在后金主力攻击朝鲜的时候,袁崇焕逡巡不前。
袁崇焕本想向后金投放和平的烟幕弹,然后乘后金迷失方向的时候修筑城堡,给自己穿上盗甲。没想到皇太极却利用自己施放的烟幕弹迷惑了明朝,砍掉了明朝的臂膀朝鲜。很明显,皇太极在这一回合中占了便宜,袁崇焕有点偷鸡不成蚀把米,还惊起蛙声一片,给自己惹了一身骚。
朝鲜伤心抱怨,朝廷愤怒批评,损失惨重的毛文龙更是破口大骂。大家一致认为,朝鲜和东江被后金攻击,与袁崇焕的议和有关。不仅如此,在后金对朝鲜和东江用兵的时候,袁崇焕没有乘虚攻击后金的老巢,解救朝鲜和毛文龙,引起了很大不满。一时间恨如潮水,将袁崇焕包围。
三面受敌的后金从容地各个击破,斩断了明朝的左右两臂,生存环境大大改善,向社会和谐,环境友好型国家迈进了一大步。如果说这不是无能,那什么是无能?对于一个泱泱大国来说,这很可耻。
对于众人的指责,袁崇焕解释说,议和是为了争取时间修筑城堡,这个说法虽然有一定道理,但是这点道理和明朝所付出的代价和明军表现出来的懦弱比起来,显得苍白无力,他就是混身是嘴,也不能消除人们对他的意见。然而对于袁崇焕来讲,触犯众怒还不是最坏的结果,更倒霉的是他的议和还给他带来了战争。由于议和本来就没有什么诚意,加上朝廷上下的反对,只能无疾而终,然而前一阶段的议和己经把后金的胃口调了起来,不久前他们在朝鲜身上尝到了议和的甜头,达到了政治、经济和军事的许多目的。既有胃口又尝到甜头的后金岂能善罢干休。
把对朝鲜的办法用在明朝身上,以武促和,逼迫明朝按照自己所提的要求进行议和,是一个很开门见山的想法。五月初,皇太极亲自率领刚从朝鲜回来的八旗大军杀向河西,踏上了以武促和的征程。后金三路大军迅速攻占了大小凌河、右屯卫,袁崇焕在河西地区修筑的城堡被后金践踏而过,硕果仅存的只有锦州。
五月十一日,后金掠定锦州周边之后,会师锦州城下,将锦州团团包围。平辽总兵赵率教和监军太监纪用共同驻守锦州,由于锦州城刚刚修建完工,皇太极出兵突然,城防工作准备很不充分,士兵和民工加在一起只有三万人。但是守将赵率教和副总兵左辅、朱梅等人都是屡经战阵,久在塞垣,将略素著的老将,监军太监纪用也充分发挥督查的职能,大家齐心协力,沉着应对,与后金进行周旋。
后方山海关也闻讯进入战备状态,大将满桂从山海关前移进驻前屯,孙祖寿从一片石移驻山海关,黑云龙移驻一片石,层层前压,随时准备策应前方。袁崇焕以及监军太监刘应坤率祖大寿等居中镇守宁远。
皇太极故伎重施,祭出了努尔哈赤屡试不爽的第五纵队,将降卒400人放还锦州(其中有一部分是奸细),打算从内部攻破堡垒,然而赵率教等人早己吸取前车之鉴,将降卒拒之门外。十二日,赵率教、纪用派人缒城而下,到后金营中讲和,以便拖延时间,部署城防,等待援军。皇太极写了一封劝降信,让使者带回城中,然而信使一去不复返,于是当天中午,皇太极下达了攻城的命令。
战事进行得十分激烈,后金兵轮番上阵,从西、北两个方向发起疯狂进攻。云梯上爬满了攻城的士兵,就像是蚂蚁上树,厚重的循车一头撞到南墙上,一部分士兵拼命在墙根下挖墙脚。城上的明军也毫不手软,赵率教、朱梅、左辅等人身披甲胄,亲自到城墙上督战。由于锦州城刚刚建完,还剩下不少的墙砖,此刻都派上了用场,兵、民等人纷纷抡起砖头,朝敌人的脑袋上招呼。一时间矢如雨下,砖如雹落,后金损失惨重。
战斗从中午打到晚上,明军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进攻,锦州城岿然不动。皇太极见强攻不成,天色向晚,于是下令后退五里扎营,同时命人回沈阳调兵。从十三日到二十五日,双方边打边谈,都在等待援军。一场更加惨烈的大战即将到来。
宁锦大捷
皇太极十分擅长打太极,攻打锦州受挫后,他一方面派人回沈阳搬兵,一方面调整了策略,以军事进攻为辅,加大了招降的力度。他派出使者到城下喊话,或用箭将劝降书射到城中,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劝降。
赵率教等人拒绝投降,态度十分坚决,同时也派出使者到后金营中劝说皇太极退兵,并放出话来:“你们如果退兵,我国一定重重有赏。”双方一个劝降,一个劝退,打起了口水仗,信使往来频繁,都想用口舌来解决刀箭不能解决的问题。
皇太极劝降不成,又打出了激将法,以言语刺激明军,希望把明军激出城外与之野战,这样就可以在野战中杀败明军,并乘势攻下锦州。皇太极给赵率教写了一封信,极尽羞辱漫骂之能事。信中把明军比做藏在地下的野獾,不收露出首尾,还得意地狂嗥,以为别人不能把他们怎么样。不知道只要猎人一锄头下去,就像囊中取物一样容易解决。他甚至建议明军出一千人,后金出十人进行决战,他和赵率教在一旁观看,谁胜谁负,只需片刻就能决出。信中还打消了赵率教等待援军的希望,指出自己围城的目的就是为了围点打援,如果援兵到来,后金正好可以聚而歼之,一次性解决,以后就不用麻烦了。
最后,皇太极给赵率教指出两条出路:一是弃城而去。皇太极保证将人民纵还,不杀一人。二是破财消灾。把城里的财物拿出来犒劳后金士兵,后金在得到东西后立即撤兵。这封信“语重心长,入情入理”,既有激将,又有诛心,还给出路,洋洋洒洒,声情并茂,只有长期从事口水战的明朝文官才能有如此出众的文采和骂功,这封信很可能是投降后金的明朝官员所写。好在赵率教的厚黑学功底也十分深厚,别人往他脸上吐口水,他却用口水来洗脸,还嫌水量不够大。任凭皇太极如何羞辱,叫骂,赵率教的答复只有一句:“城可攻,不可说也。”恼羞成怒的皇太极下令发起一次又一次的攻击,可是除了增加伤亡以外,一无所获。
二十五日,沈阳援兵赶到,皇太极命留下一部继续围困锦州,其余由自己亲自率领杀向宁远。负责关外的“一把手”,巡抚袁崇焕率祖大寿等驻守宁远。皇太极围困锦州之时,袁崇焕认为宁远位置重要,不敢分兵前去救援宁远,只是远远地扔了几个石子,并用一些虚招吓唬对方。他主要做了四件事:
一是派人送信给锦州,故意让后金俘获,信中虚言援兵将至,以此吓唬对方。
二是招募敢死队,晚上拿着枪炮去惊扰后金。
三是令舟师抄袭敌人后路。
四是派人去蒙古联络,请蒙古人出兵相助。
这些招数要么是不痛不痒,要么是远水解不了近渴,总之都没有收到成效。与此同时,大将满桂率军从前屯出发,和总兵尤世禄一同增援锦州,十六日行至笊篱山与后金护粮的偏师遭遇,并被包围。《清太宗实录》记载:“大贝勒莽古尔泰,贝勒济尔哈朗、阿济格、岳托、萨哈廉、豪格率偏师,往卫塔山运粮”。这支部队由六位贝勒率领,是一支战斗力很强的骑兵。
满桂乃军中第一勇士,他率先冲向敌人,双方展开激烈的野战,对于这场战斗的结果,《三朝辽事实录》记载为:明军“奋勇力战,虏死甚众”。《明史》记载为“大战相当”。清人编写的《明史》不可能说“我大清战败”,因此,记载“大战相当”,足以说明满桂略占上风。满桂虽然击退敌人,但部队也有伤亡,于是他带兵开进宁远休整。满桂的到来帮了袁崇焕一个大忙。
二十八日,皇太极率领八旗大军越过锦州进攻宁远,满桂亲自披挂出城迎击,带领明军在宁远城东二里结营,背靠城墙,排列枪炮,严阵以待。后金兵看到明军队伍整齐,士气高昂,犹豫不敢进攻,队伍退到山上进行观望。执政的四大贝勒中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等三人主张撤退,皇太极执意要战,这是他第一次以大汗的身份带兵出征,如果不能取胜,威信将会受到很大的损害,不利于其地位的巩固。不久前攻打锦州失利己经让他很没面子,他要在宁远找回面子。因此他力排众议,怒道:“以前咱爸攻打宁远不克,我现在攻打锦州又不克。攻城打不下来,如果野战再打不赢,怎么能够扬我国威呢?”说完亲自率军向明军冲去,代善、阿敏、莽古尔泰见状只得仓促跟进。
双方在宁远城外展开一场生死大搏斗。对于这场碧血横飞的战役,史书上只有廖廖数语,《明史》记载:“桂率副将尤世威等出城迎,颇有杀伤,桂亦身被重创。”其实受伤的不仅仅是明军,在这场激烈的厮杀中,后金的伤亡也很惨重,八大贝勒中济尔哈朗受重伤,大贝勒代善的三子萨哈廉、四子瓦克达都受重伤,游击觉罗拜山、备御巴希等阵亡。皇太极见占不到什么便宜,只好下令暂时收兵。
这时,守卫锦州的赵率教见城外敌人主力离去,人马松懈,突然打开城门,率军杀向敌营,一阵砍杀之后,迅速收兵回城,以此支援后方的宁远。皇太极感到腹背受敌的危险,于是从宁远撤军,再次转攻锦州。
六月初四,皇太极率军回到锦州城外,再次对锦州发起疯狂进攻,明军还是运用“大炮、弓箭、砖头”这老三样进行伺候,给予后金沉重的打击。后金兵伤亡惨重,又没吃没喝,在炎热的太阳下暴晒,士气十分低落。然而输红了眼的皇太极为了自己的面子,不顾士兵死活,不肯撤兵,强令将士攻城。
战斗从早晨进行到傍晚,皇太极除了收获尸体,其它什么也没有得到。这时不久前刚在朝鲜受到重创,蜇伏在皮岛上的毛文龙乘机发兵攻打辽阳,抄袭敌人后方,进行搅和,支持前方正面战场的友军。皇太极看到锦州久攻不下,后院又发生火情,只好退兵。在众人的努力下,明朝取得了久违的胜利,这是明代对后金战争中取得的唯一重大胜利,史称宁锦大捷。
最后的辉煌
宁锦战役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大捷,是明朝末年军事上的一个亮点,像一颗耀眼的流星划破夜空,炫丽夺目。
在宁锦战役中,无论是保卫城池还是野战争锋,明军都取得了货真价实,不带水分的胜利,这场激烈的战役可谓碧血横飞,浩气四塞,扭转了明军多年来连战连败的颓废局面,明朝全国久蜇之人心,乃大兴奋。
宁锦战役为什么会取得胜利呢?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是和当时的政治环境密不可分。天启和魏忠贤平息了朝中衣冠之乱后,朝政逐步走上正轨,辽东战事也在往好的方向发展。前线吸取了“文武不和,河东沦于腥膻,经抚不和,河西鞠为臻莽”的惨痛教训,以往文臣武将相互构陷,相互挤兑的局面得到好转,将领们表现了可贵的团结协作精神和大局意识。
尤其是在派出监军太监之后,军纪严明,上下团结一心,将士用命,士气很高,以往兵骄将懦,临阵脱逃的状况得到抑制,将士们表现出了可喜的临危不惧的勇气和较强的战斗力。这场战役中有两个人需要隆重推介,一个是中流砥柱的良将赵率教,一个是力挽狂澜的英雄满桂。
锦州守将赵率教身临险境却英勇无畏,不仅击退了敌人的疯狂进攻,还抓住战机主动出击,配合支援友军,体现了良好的军事指挥才能和可贵的大局观念。
大英雄满桂先后两次与敌人进行野战,在人数并不占优的情况下重创敌军。他身先士卒,作战勇猛,是一名不可多得的不怕死,敢打硬仗的将领。自从努尔哈赤起兵以后,基本上没人敢与后金军野战争锋,满桂是第一个。满桂不仅打了,而且打赢了。满桂的胜利,含金量极高。
兵强强一个,将强强一窝,强将手下无弱兵。在满桂和赵率教率先垂范的影响下,在长达一个月时间的战斗中,明军普通士兵的表现也是可圈可点的。在激烈的战斗中,也有一部分人没能上火线,比如袁崇焕。袁崇焕守卫宁远,但由于满桂在城外野战,敌人没有兵临城下攻击宁远城,袁崇焕没有和敌人发生接触,连敌人长什么样都没见着。然而人们在提到宁锦大捷时,总是归功到袁崇焕头上,并以此认定袁崇焕是民族英雄,对于真正的功臣赵教率和满桂却决口不提,甚至连赵率教和满桂是谁都不知道。这岂不是咄咄怪事!
我们都知道,领导总是将属下的功劳据为己有,这不算过分。但是如果一个领导平时压制排挤属下,不让属下干工作,关键时候属下取得一点成绩,还据为己有,这就太过分了。宁锦战役前,袁崇焕竭力排挤满桂,不仅不让他留在前线,甚至不让他呆在后方,执意要将他驱逐出辽东军区,为此与辽东督师王之臣闹得不可开交,两人都以辞职相威胁。最后在辽东督师王之臣的力保下,满桂才得以呆在山海关后方。如果袁崇焕当初真的把满桂赶走,宁锦战役将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结局,很难说,历史恐怕要重写。
袁崇焕在宁锦战役中无所作为,之前还逐驱名将,差点造成恶果,战后却成了宁锦战役的大功臣,成了民族英雄,这是哪家的道理?其实我们并不缺少民族英雄,而是缺少发现。让我们来看看真正的民族英雄是什么样的。
先说赵率教。赵率教以弱旅守孤城,不为敌人威逼利诱所动,艰难支撑,他期待袁崇焕会从宁远发兵来救他,在苦等援兵不至的情况下,没有动摇,也没有抱怨,继续坚持战斗。在敌兵主力转移攻打宁远的时候,他并没有因为袁崇焕没有救他就不支援宁远,采取明哲保身的态度,而是果断出击敌人后方,支持宁远。难道他不知道出击有风险?难道他不知道出击会招来敌人的报复?他当然知道,可是为了大局,他选择了宽容,选择了义无返顾。
再看满大将军。袁崇焕与满桂的矛盾前面己经说过,满桂不计前嫌,拼死守卫宁远。这是其一。其二,满桂与赵率教有瑜亮情结。在当年的宁远战役中,后方的赵率教由于种种原因没有亲自增援满桂驻守的宁远,而且救援比较迟缓,满桂一怒之下拒绝援兵入城。战后赵率教欲分功,满桂极力阻止,两人为此积怨很深,争执一度惊动了皇帝,天启亲自下旨劝止。
在宁锦战役中,满桂不计前嫌,亲自带兵从前屯出发前往锦州救援赵率教,半路上与后金军发生激战,不得己折向宁远,后因敌兵主力攻打宁远,就在宁远展开决战,没有前去锦州。虽然满桂没有到达锦州,但是他己经尽了力。满桂和赵率教不仅立了大功,而且他们表现出的大度令人敬佩,与某些将江山而泄私愤的人不同,他们是为江山而化私愤,在他们看来,在国家利益面前,个人恩怨微不足道。这才是真正的民族英雄。请记住他们的名字——满桂和赵率教。
另外还有一些为人们所不齿的人——太监,在宁锦战役中,我认为他们起到了监督的效果,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锦州,皇太极多次劝降监军太监纪用,都被纪用严辞拒绝。在整个宁锦战役中,明军所表现出来的坚定和顽强,与监军太监的坐镇有相当的关系。对于太监,我还是那句话——你可以看不起太监,但是你不能看不起他们的工作,也不能抹杀他们在历史上的贡献。
也许有人会说,满桂和赵率教之所以能够取胜,是因为袁崇焕修筑了坚固的宁锦防线。那我们就来厘清一下这个问题。
首先要说明的是,宁远是孙承宗修的,不是袁崇焕修的。况且满桂在宁远城外进行野战取胜,宁远城并没有发挥太大的作用。锦州是袁崇焕修的,而且没有被攻下,但是锦州并没有起到防守的作用,后金骑兵越过锦州南下,进攻宁远,锦州反而成了后方,因此锦州是标准的马其诺防线,是大漏勺。
况且后金没有拿下锦州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并不能说明锦州牢不可破。后来的战争证明,锦州很容易被敌人包围,成为敌兵围点打援的理想场所,在松锦大战中,后金正是利用包围锦州进行围点打援,歼灭了明军的主力,奠定了明朝灭亡的基础。袁崇焕付出巨大代价修筑的锦州城,不过是在为明朝掘墓而己。
宁锦战役虽然取胜了,但却成了袁崇焕的滑铁卢。袁崇焕致力于和后金议和,结果却招来了两场战争,在这两场战争中,袁崇焕既没有救援朝鲜,又没有救援锦州,表现畏缩,被朝廷鉴定为“暮气难鼓”。宁锦战役后不久,袁崇焕被免职回乡。
以积极进取关外的勇气上台的袁崇焕却以胆小畏战下台。这是辩证?是悖论?还是另有原因?我看是像雾,像雨,又像风。不过袁崇焕也不必太沮丧,因为他还没有走到家,就又重新回来,而且位极人臣。这不是因为天启改变了主意,因为天启再也不会有主意了——他死了。
1627年8月,天启病死,崇祯皇帝继位,一切又将重新开始,宁锦战役的胜利果实也因这场变故荡然无存。
仰望历史的天空,宁锦大捷就像一朵灿烂的礼花,美丽而又短暂,照在明末黑暗的夜空上,展现了谢幕前的最后一个辉煌,最终将和这片天空一起,化为灰烬。
节选自:从万历到永历
关于“宁锦大捷:明末对后金唯一的胜利”的问题
宁锦之战为什么会爆发?战争的经过和结果是怎样的?
宁锦之战是明朝对后金的第二次胜利,也是皇太极登上汗位后的首战; 1627年,努尔哈赤因为在宁远城下被袁崇焕的炮火伤到,使得宁远战役中后金失败。努尔哈赤受到...
袁崇焕在辽东建起了宁锦防线,为何还被清朝兵攻打到了北京城下?
袁崇焕确实在辽东建立起了关宁锦防线,但是后金军到达北京城下并非是因为突破了关宁锦防线,事实上一直到明朝灭亡,清军都没有从山海关杀进关内。至明灭国,清兵...
为什么明史袁崇焕传没宁远、宁锦大捷、白泥洼、广渠门南海子胜战?
所谓宁远大捷和宁绵大捷是明朝方面现在的一些现代学者的说法,但《明史》和《清史稿》並无详细纪载认可。《明史》是清朝修定,乾隆帝审定,大学士张廷玉主编,有...
明末的“萨尔浒之战”和“松锦大战”中为什么明军均输给了清军?
骑兵冲突明军打不过清军,打阵地战,清军100门红夷大炮轰击,明军车营和步兵阵列又挡不住。各种小炮三眼铳虽然有上万具,但是哪有能力对战大炮? 御史杨若桥要... 因。
明朝末期,袁崇焕坚守“宁锦防线”真的是个错误的决定吗?
袁崇焕坚守宁锦防线只是权宜之计,因为后金的骑兵实力远远强于明朝,在袁崇焕之前的明朝将领都被后金开国君主努尔哈赤打得惨败,因此袁崇焕只能依靠坚城火炮的优。
上天给了朱由检十七年的时间,为什么还是没能挽救明朝?
封建王朝都是靠“人治”维持统治的,所以想要保证统治不出问题,就必须有一支相对廉洁高效的官僚队伍。唯有如此,才能避免陷入因循守旧、不思进取、党争内斗,懒...
袁崇焕能否力挽狂澜拯救明朝?
袁督师是唯一战胜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明朝将领,他确实有力挽狂澜的才能,如果崇祯信得过,估计能够中兴大明!且看下面战绩! 其一、主动请缨,死守宁远,击败努... 崇祯。
“亡明朝袁崇焕,亡清朝袁世凯”,这种说法对不对?
感谢悟空邀请。 这种说法显然是不对的。袁崇焕、袁世凯还没有那个影响力足以决定明朝和清朝的灭亡。 明、清的消亡,从根本上说决定于历史发展的大势。 历史是人。
为什么李自成没有统一全国,而是清朝赢得了最后的胜利?
1644年伊始,对北京城里的崇祯皇帝来说,时日无多。 关内,李自成张献忠的起义军日益做大,李自成1644年正月建立大顺,下一步就是进军北京,覆灭明朝。 于此同时... 山。
明末名将排名?
正所谓乱世出英雄。明末时期,大明王朝也涌现出了一批非常优秀的名将。虽然他们最终未能力挽狂澜,但他们却凭自己的才能,在史书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第十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