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朝历史 > 朱瞻基进行了哪些监察制度改革

朱瞻基进行了哪些监察制度改革

[摘要]:朱瞻基进行了哪些监察制度改革是一段明朝历史的历史,朱瞻基犯下了两个大错,埋下了明朝灭亡祸根,是哪两个?朱瞻基犯下了两个大错,埋下了明朝灭亡的祸根,是哪两个?纵观明朝历史,在明朝的历代皇帝中,朱瞻基算是一个比较有作为的皇帝,他在父亲朱高炽改革的基础上,继... 朱。崇祯皇帝铲除阉党,你怎么看待这一历史事件?这其实是朝堂对崇祯的一次试探,因为弹劾的这个两个人不都是东林党,杨维垣是个阉党。崇祯对此的反应颇为成熟,他没有像天启一样斥责两个人,给了东林党自

明宣宗继位时都察院贪污成风,后来明宣宗制定了几项改革措施,并为都察院定下了新的任务和职能。宣德三年(1428年)八月,顾佐被任命为都御史,以取代刘观。接下来,北京和南京都察院的43名官员因不胜任而被明宣宗罢免,接替的人都要经过严格的考查。明宣宗对都察院的办事程序和组织都加以规定,都察院的职责也被扩大。新增的两个主要职能:重建兵员名册和视察边境各省。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至宣德九年(1434年)期间,专门规定了一些御史监察的任务,并在以后加以制度化。它们包括视察军屯、建设项目和京营的情况,以及监督南直隶的征税和通过大运河至北京的漕运。

朱瞻基进行了哪些监察制度改革

监察工作渗透到明朝中央和地方各级行政以及外廷和内廷的所有领域;它的活动遍及民事、军事、财政和司法几个方面。它在监督行政工作的运转和向皇帝进行政策进谏方面发挥了极重要的作用。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至宣德九年(1434年)期间,御史们使240名以上的官员降职,并使其他一些官员任职、复职或得到提升。他们还呈上247份弹劾奏折,至少揭发659名官员和其他17人,同时还呈上251份其他内容的奏议,向皇帝提出忠告和劝谏。

经过宣德三年(1428年)大规模的机构改革,明朝御史的情况大为改观,在批评时更加直言无忌。他们还提出直率的忠告,不过在触及皇帝私人行为时,他们也会迟疑不决,因为担心会带来相应的处罚。虽然明宣宗对他们表示尊敬,但他对玩忽职守和滥用职权的御史也是严厉的。这些人被降职、关押或流放;对他们不处死刑。

朱瞻基进行了哪些监察制度改革

关于“朱瞻基进行了哪些监察制度改革”的问题

朱瞻基犯下了两个大错,埋下了明朝灭亡祸根,是哪两个?

朱瞻基犯下了两个大错,埋下了明朝灭亡的祸根,是哪两个?纵观明朝历史,在明朝的历代皇帝中,朱瞻基算是一个比较有作为的皇帝,他在父亲朱高炽改革的基础上,继... 朱。

崇祯皇帝铲除阉党,你怎么看待这一历史事件?

这其实是朝堂对崇祯的一次试探,因为弹劾的这个两个人不都是东林党,杨维垣是个阉党。崇祯对此的反应颇为成熟,他没有像天启一样斥责两个人,给了东林党自己不同...

朱元璋对地方和中央官制的改动,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一、先说中央官制的变革: 1.废中书省和丞相制 朱元璋建立明朝初期,其官僚机构仍然采用元朝的制度,在中央设中书省,由左右丞相总理吏、户、礼。

...侍郎(大臣管)如果有人能画出图来,那就最好不过了.有点难度.

职的情况,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员的职掌等方面.各朝代的情况,也不尽相同.大体可分为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两大类. 中央官职 秦设丞相、太尉... 中央官。

明朝初期(永乐年间)朝庭主要官职及职能怎样?

朱元璋称吴王,建国金陵的时候,官制一同元朝,间有损益。建立明朝之后,仿唐宋故事厘定官制,以中书省统辖六部,中书省置丞相。明洪武十三年,以胡惟庸谋。

中国古代夏朝到明朝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

1、夏商周政治制度概述 (1)夏朝(公元前2070年建立):①王位世袭制:禹将自己的位子传给儿子启.从此,原始社会的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取代.②影响:政治权。

朱元璋废除宰相设立内阁制对维护大明统治发挥了什么作用?

阁... 但皇帝一人当然管不尽这许多事,因此我们就得讲一讲皇帝的秘书处。明代皇帝的秘书处,当时称为内阁。秘书便是内阁大学士。因为皇帝在宫里办公,他需要几个秘。

明朝皇帝为了加强皇权,设立东厂,西厂,那么怎么杜绝宦官专权?

朱元璋建立了大明王朝,在经历了胡惟庸案件之后,废除了实行了几千年的丞相制度,相权被分于六部,中央政权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中,为了监控百官,创立了锦衣卫。朱... 宦。

朱元璋和他建立的明朝对中国历史有什么进步的性质吗?

"这样新的政治架构基本形成了框架,一切的政务决定权都掌握在皇帝的手中,皇帝另设特务机构--锦衣卫,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加强了君主专制,树立了皇权的绝对权... 戚。

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是为了防止丞相专权,可后期却出现像内阁首辅这样专权甚至超过丞相的情况,为什么?

争》。 三者缺一不可,就是这样,张居正要各衙奏章每样备两份,一份送内阁,一份送六科给事中的时候,还是遭到了文官集团的反对。 内阁的职权是“票拟”,专权是不可能。